故宫藏精美绝伦的首饰

发布日期:2023-12-16    作者:乐鱼体育综合登录

  碧玉质,局部有褐斑。器呈圆筒状,外部雕填金地萱花一枝,花枝旁有山石。另一侧有填金《御题萱花诗》一首:“叶绿与花黄,无情自在芳。持将赠屈子,定是不能忘。”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

  ——扳指:古称韘,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金质板指硬度不高,且表面的纹饰又阻碍弓弦的滑动,一般用作装饰品。

  这对银质头花为清宫造办处制作。镀金点翠,以珊瑚珠及各色料石镶嵌出松鼠、葡萄、囍字纹饰,构图生动此头饰是皇后婚庆期间佩戴的。

  ——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这支铜质头花以珍珠、珊瑚珠、翡翠及各种料石使用缉缀与镶嵌工艺装饰出海棠、仙鹤及寿桃等纹饰,寓长寿之意。此头花为清宫造办处制作,做工精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水平。

  头花是清代后妃妆饰必备之物,它们多以银或铜质为骨架,用翠鸟的羽毛以及各种宝玉料石镶嵌装饰。

  这对铜质头花使用珍珠及各色料石镶嵌大小葫芦、飘带、卍字等纹饰。葫芦既谐音“福禄”,又寓意多子多孙,因此这对头花称为“子孙万代(带)”或“福禄万代”。

  此头花造型精美别致,珠石镶饰疏密有序,颜色搭配浓淡和谐,是一件较好的艺术作品。为清宫造办处制作。

  此为光绪帝皇后穿吉服时所戴。钿子用藤片做骨架,以青色丝线缠绕编结成网状。钿上部圈以点翠镂空古钱纹头面,下衬红色丝绒。钿口饰金凤凰六,钿尾饰金凤五,下饰金翟鸟七,均口衔各种串珠宝石缨络,具有非常好的装饰效果。

  ——累丝: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

  ——錾:金属工艺方法之一,大多数都用在加工图案纹饰。即以锤敲打凿子,使凿子在器物表面刻出阴线图案。有的凿子头部带有凹凸的图案,经锤打,图案便可刻在器物上。

  ——碧玺:宝石名。据传源于波斯语“披及札基”的谐音,所以古时又称披耶西、碧霞玺、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电气石”宝石。古籍记载碧玺产于缅甸,现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的伟晶岩中均产有各色碧玺,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产碧玺最为著名。

  ——簪是古人用来别住发髻或连冠于发的物件,后来专指妇女用以插发的首饰。宝石簪一般是在金或玉上镶附宝石,且以宝石组成松鼠、蝴蝶、蜜蜂、蝙蝠及花卉等图案。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扁方:清代贵族妇女插发用的头饰。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镶嵌: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宝华是清代中晚期私人开设的专营金银器的商号名称,历来出售金银器的商号均须印有该商号的戳记,以示信誉。“13”当为作品的编号,“华13”系宝华13的简称。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足金:金器含金量有多寡之别,足金原指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成色。这里指生产和出售的金制品上成色的标志。

  花簪金质,长形。簪身錾刻成连环状,顶端一环弯曲,上嵌一粒珍珠。另一端呈长尖形。背面光素,中部有“德裕”、“足金”等金店戳记,说明此金簪是清代中晚期在宫廷之外的金店订做或购买的。

  簪是妇女插髻的首饰,清代妇女尤其喜用发簪。发簪的种类非常之多,做工精致。此簪造型别致,为清宫后妃的佩戴物。

  ——錾刻: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扁方白玉质,长方片状。器表中部光素,两端镶嵌对称的莲荷纹。图案由各色宝石组成,以碧绿色翠制作枝干、莲蓬、荷叶,粉红色碧玺制作盛开的荷花以及荷叶上的青蛙,红蓝宝石制作小花蕾。柄端两侧镶嵌浅粉红色碧玺花,花芯嵌珍珠各一。

  簪为银质。簪柄以金累丝制成蜻蜓形。蜻蜓须端嵌珍珠,腹部、翅膀镶嵌红宝石共5粒,尾部及装饰飘带等处点翠。

  ——红、蓝宝石都是以色命名的刚玉类宝石,属三方晶系,单晶呈柱状、桶状或近似腰鼓状,化学成分为氧化铝,硬度为9,密度为3.95-4.40,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类,颜色以鸽子红、石榴红最为名贵。主要产自东南亚、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地。古代,红宝石一直被用作护身符、辟邪符和装饰品。我国清代,红宝石还被用作亲王及一品官的顶戴标志。

  耳坠为流苏式,金托各嵌翡翠蝴蝶,背面有金针,用于穿耳。下坠珍珠一串,最上一颗为三等珍珠,下有金托,刻“宝源九金”戳记。珍珠串下为茄形翡翠坠角,以荷花纹粉碧玺为托,两侧嵌珍珠。

  金簪一端呈长针状,另一端以各色宝石等为饰,计有蓝宝石、红宝石、翠、珍珠以及碧玺。其中碧玺分别做成蝙蝠和桃实,另有一只翠蝙蝠。

  簪子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品。清代妇女尤其喜用发簪、大头簪、耳挖簪等,种类非常之多,做工精致。

  钿口长形,稍有弯弧度。金累丝九凤,凤头顶大珍珠各一,口衔流苏,流苏的构成有7颗珍珠,中间缀有碧玺、珊瑚、青金石等各色料石及坠角。

  钿口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钿子口沿上的装饰物,其纹饰多样。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簪银质镀金,单针。簪柄饰蝴蝶。蝴蝶的身体以银镀金累丝为托,头部嵌红宝石一枚,蝶翅为金托点翠,上嵌红宝石及淡粉色碧玺各两块。蝶须嵌珍珠各一颗。

  这支簪造型生动,工艺细腻,彩蝶似翩翩起舞,且“蝶”与“耋”同音,是延年益寿的象征。

  此花为圆形,金质底托上镶嵌珠宝。中心为一颗大块的祖母绿宝石,外围嵌两圈小颗的祖母绿与红宝石,每圈各15粒,宝石皆随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围皆有可系缀的套环。

  圆花中心及外圈宝石中所选用的祖母绿宝石号称“绿宝石之王”,它晶莹通透,碧如新柳,肉眼可见祖母绿宝石内部天然生成的包裹体,这些俗称“蝉翼” 的绵绺纹等天然杂质是其他宝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丝毫不影响其本身的价值,也为鉴别其真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耳珰翠玉质地,半圆形,一半为绿色,一半为白色,绿白分明。绿色一端部有铜镀金质蜜蜂及长弯针,蜜蜂腹嵌粉红色碧玺,翅膀由两组米珠组成,余皆点翠,两根长须之须端各有珍珠一粒。

  耳珰是清代宫廷中皇后、妃嫔们耳部的装饰品。此对耳珰设计精巧,配色讲究,采用蜜蜂造型尤显活泼。

  佩为碧玺质地,扁长方形,片状。两面透雕,外围为浅粉色,雕两只松鼠,长长的尾巴,首尾相接。中间部分为深紫色,雕大小葡萄珠。背面雕有葡萄叶及阴琢的叶脉。佩上部有穿孔,系丝绳、米珠两组及翠珠一粒。

  火镰套为扁葫芦形,金质累丝,两面满嵌绿松石小朵花,黄丝带上系红珊瑚珠一粒。此件火镰套工艺极其复杂和精致,它与一件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同挂于一付吉服带之上。

  火镰是古代的燃火工具。在火镰套内一般装有火镰、火绒、火石,使用时用火绒包住火石与火镰刃磨擦,使之燃烧。清代,火镰套成为男子出门时的随身之物,许多火镰套做工精致,外观美丽,颇具观赏价值。

  ——火石即燧石。主要由隐晶质石英组成。外观与玉髓相似,颜色暗淡无光彩,一般为浅灰或褐黑等色,通常呈结核状、致密块状,具有非常明显的贝壳状断口,裂片尖锐,用铁锤敲击时能发出火星,主要产于石灰岩中。

  扳指盒圆柱状,天盖地式。盒上錾刻镂空缠枝花,花芯嵌绿松石。有黄丝带纵向穿过盒中心,两端各系红色珊瑚珠一粒。

  扳指盒用于盛放扳指。因清代男子流行拥有扳指,因此扳指盒的制作量很大,其质地、种类非常之多。此扳指盒金的成色为赤金,颜色金黄,錾刻工精,是清代男子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装饰品。

  ——缠枝: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錾花: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扮修饰的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扁方长形,金质,成色上佳。两端镂空錾刻古钱纹,镂空处分别嵌翠玉及碧玺的“富”“贵”“吉”“祥”四字。中部錾刻三个“寿”字及两只蝙蝠,寿字与蝙蝠一一相间。扁方的一端头嵌翠玉蝙蝠及两枚碧玺花朵。

  扁方为清代后妃喜爱的头饰。满族妇女有一种特殊的发式名曰两把头,扁方即用来贯连固定这种发式的饰物。在清宫,扁方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

  手镯为金质,圆形,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一团龙,龙口衔珍珠一。手镯边沿錾刻海水纹,内壁刻有“聚华足金”戳记。

  清代晚期,由于财力不足,宫廷造办处的规模缩小,许多金器珍宝只得委托民间金店制造或购买,如“聚华”“宝华”“义和”“宝源”等民间金店,都曾为宫中制造金银器皿。

  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

  ——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别讲究用东珠。东珠是珍珠的一种,古人依产地的不同把珍珠划分为南北两大系,而清朝则把产生于东北地区的北珠称为“东珠”。东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较差,但因它产量极少,所以成为贵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东珠朝珠,帽顶等所嵌东珠的数量也按亲王,郡王,贝勒等级有严格的限制。

  清廷将产在满族龙兴之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珍珠称为“东珠”,视之为珠宝饰物中品级最高者。凡是表面光泽呈半透明状、质地结实凝重、形状圆浑且颗粒较大有异彩者均被视为上品。

  中国自汉代就有妇女戴耳环的记载,多用金、玉、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作。清代后妃戴耳环有身份等级之别,穿朝服时,皇后所戴耳环各镶三颗东珠,妃嫔所戴嵌一对珍珠,平时随意。

  手串由18颗粉色碧玺珠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俗称“佛头”。其中一佛头下接佛塔一,系丝线及一珊瑚杵,下连翡翠盘肠背云,上下各系珍珠一,再下为果实形深绿色翠坠角两个,坠角上有小珍珠二。共有红白米珠10组。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

  此手串为十八子手串。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

  ——念珠又称数珠,为佛教中记数之随身法物,数量不一样,所表征之意义也有别,如108颗念珠象征断除108种烦恼。据记载,我国佛教使用念珠始于隋唐时期。

  ——蜜蜡与琥珀、金珀同类,都是有机矿物,成分是松脂,主要含碳、氢、氧等化学元素,带负电性,非晶体,硬度为2—2.5,比重为1.05-1.09。蜜蜡体轻,性脆,不透明,颜色为黄红、浅黄色的较差。蜜蜡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因其硬度低、熔点低、性脆等特性,所以不宜雕作大件器物,多用以雕刻小型工艺品及小摆设。蜜蜡与琥珀、金珀的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波罗的海沿岸生产的最为著名,我国亦有出产。

  朝珠由一百零八颗珊瑚珠串结而成,由三颗青金石佛头分成四等份,每份各有珊瑚珠二十七颗。佛头塔上部用青金石,下部用珊瑚,以明黄色绦系蓝色宝石背云一块。明黄色绦带饰以珍珠和蓝色退晕缠线。青金石记念三串,每串由十颗青金石组成。记念和背云均用点翠镶嵌碧玺坠。

  朝珠由佛头、背云、记念和珠身组成,三颗碧玺结珠将朝珠四等份,每份二十七颗,共一百零八颗,记念由十颗小珠组成,共三串,分饰于两侧,佩挂时,珠身及记念挂于胸前,佛头、背云垂于身后。

  领约又称为项圈,是清代后妃用于约束颈间衣领之饰物。此领约为清代后妃使用,环形活口开合式。环上镶嵌长条形青金石四块,红色料石两块。其上又嵌红宝石两颗,蓝宝石两颗,珍珠一粒。活口处为金质錾花云蝠纹,其上各系明黄色绦带一条,绦带上缀红色料石珠和有红色料石坠角各一,另一绦带仅存红色料石珠一,坠角已缺失。

  扁方翠质,体细长,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并将其两头雕作梅花式。整体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艳丽之美。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主要的工具,相当于汉人妇女发髻上的扁簪。它不仅仅具备单纯的装饰作用,还能控制发髻不至散落。满族妇女梳“两把头 ”,最初是把真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以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与真发梳成的头座连接也依靠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还有的为金胎镶玉、镶翠或镶嵌其他珠宝,或金凿花、银镀金等。

  此为清代后妃所用。通体采用累丝工艺,用点翠装饰蝙蝠图案和“寿”字图案。蝙蝠上嵌红色宝石一粒,“寿”字上镶珍珠一颗。

  ——鎏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清代后妃所用扁方是簪中最有特色者,又称“大扁簪”。贯穿于发髻之中,多以金、银、玉等材料制造成。此扁方白玉质,玉质温润。扁长体,头为五朵梅花形。簪身镂空寿字与万字相间,表面抛光。

  扁长体,簪头为卷花瓣形,上嵌翡翠质蝙蝠,两侧嵌碧玺梅花、珍珠各一。簪身为金镂空古钱地,梅花边。上嵌双蝠捧团寿与万字花相间,花心嵌珍珠。蝙蝠为粉红色碧玺,团寿及飘带花为翡翠。簪头背面有“粤东南发足金”戳记,显示为广东造。

  搬指,又称“扳指”,是护指之物,一般多用玉做成指环状。最初戴于右手大拇指上,以免拉弓勾弦时勒手,后演化为一种装饰品。此搬指马鞍型,鞍面上有黄色桂花皮,玉质洁白莹润。附黄条,其上墨书“府脂玉皮搬指一个”。

  帽胎以黑色丝绒缠绕铁丝编结而成,形似覆钵。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等珠石组成各色花饰,点翠铺衬,铜镀金底托。花饰组成有吉庆祥瑞,有卐寿、蝴蝶、连钱、仙鹤、灵芝、兰花、寿桃、如意、笔、葫芦、花篮、蜻蜓、天竺、石榴、祥云等,意寓子孙万代、长寿如意。钿子是清代妇女的头饰,穿戴时多与吉服相配。

  ——灵芝: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

  金约是清代后妃的头饰之一,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用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所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的金约为镂金云十三,串珠五行二就;皇贵妃、贵妃为镂金云十二,串珠三行三就;妃为镂金云十一,串珠三行三就;嫔为镂金云八,串珠三行三就。

  此金约为清代嫔使用,串珠已缺失,仅余金箍。金箍由八节金托组成,金托上下两缘饰累丝云纹,每节中间嵌青金石。各节间用梅花形金铆钉相连,外有累丝金云,金云中间嵌东珠一颗。附黄条,其上墨书“金镶催生石头箍一围,嵌无光东珠八颗,共重六两”,催生石即青金石。

  ——五行二就:清代后妃朝冠后部的垂珠形式之一,即垂珍珠5串,称五行;以青金石等玉石作为分节点,将珍珠分为上下两段,称二就,合称五行二就。这是清代后妃朝冠形制中最高等级的标志之一,仅皇后或皇太后可享用,皇后以下的皇贵妃或皇子福晋的朝冠则只能享用三行二就。

  此朝珠已残缺,计青金石五十八粒,碧玺佛头四,佛塔一。椭圆形金嵌碧玺背云一个,背云框已折断。背云下垂金点翠累丝盖托的随形碧玺一个。珊瑚记念三挂,各十颗,下垂金累丝点翠托红宝石坠角三。

  清代朝珠,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者得以佩戴,又妇女受封在五品以上者同。穿珠的绦带,帝后用明黄色,其他人则用金黄色绦或石青色绦。朝珠制作材料多样,有东珠、青金石、密蜡、珊瑚、绿松石、玛瑙、水晶、翡翠、琥珀、沉香、象牙、碧玺等。根据身份、等级和场合各异而相应使用不相同材质的朝珠。

  流苏由银钎和三串珍珠构成。银钎顶端为银镀金点翠云蝠纹饰,两端嵌红宝石。云蝠有孔穿环,与三串珍珠相连。三串珍珠每串为34颗,共计102颗。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喜字结珠两枚,珠下端有红宝石坠角。两块结牌将三串珍珠相连,结牌作银镀金点翠云蝠纹,两端各嵌红宝石一块。

  流苏为清代后妃的首饰,俗称“挑子”,属于“步摇”一类。每逢宫中帝后大婚或吉庆节日,后妃的头上都要佩戴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