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小时1468万实洋《收获》牵手董宇辉“将好的文学送到读者手中”

发布日期:2024-05-26    作者:铸铜产品

  2月28日晚,董宇辉“与辉同行”直播间迎来了又一家知名文学刊物的亮相。以“好文学好朋友”为名,围绕创刊66年《收获》,作家余华、苏童,《收获》主编程永新与董宇辉在直播中畅聊写作、阅读的相关话题,以及他们三位经由作品和《收获》结成的多年情谊,直播间里一片欢声笑语,原本预计一小时的直播一再延长至两个半小时,最高实时在线万人。点赞、评论像雨水一样倾泻,无数相聚在直播间的读者们共度了一个纯粹的文学之夜。这也是继上个月《人民文学》“4小时卖出近百万本”之后,第二家知名文学刊物登陆“与辉同行”直播间。晚上8点至12点,《收获》2024年全年双月刊售出7.32万套,长篇专号售出1.5万套,实洋达到1468万元。

  直播还未开始,已有逾十万观众在线“候场”,早早地期待起这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访谈,如一位观众所言,“坐等文学盛宴”。

  开场后,程永新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余华和苏童早期与《收获》的缘分。余华、苏童与程永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因文学结缘,他们延续了四十年的友谊中,文学和《收获》是不离左右的两大关键词。余华首发于《收获》的作品是198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他自陈超过3/4的作品都发表于《收获》,苏童则更早在1986年就在《收获》发表了短篇小说《青石与河流》。从80年代下半叶至今,他们和当时作为《收获》年轻编辑的程永新一样,都从跋涉在文学路上的青年,成为了如今共同守望文学家园的领路人。

  从谁先登上《收获》,到谁的作品更重要,直播间里,余华和苏童彼此“揭短”,就年轻时的往事相互调侃,“争相”谈到自己接连在《收获》发表作品的经历。“为什么写完小说我们要先给收获?因为肖元敏、李小林、程永新的编辑意见对我们很重要。”余华说,“《在细雨中呼喊》后面一半是删掉重写的,主要是因为《收获》过不了关。在收获的严格要求下,我把小说推倒重来。我很谢谢《收获》拯救了我第一部长篇,不然《在细雨中呼喊》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收获》虽然对我们特别好,但对我们的要求其实特别高,这种高要求必然使我们在写作时能不断地往前走,没有《收获》,我们不会写得这样好。”

  在直播现场,余华也谈到自己的好友、作家史铁生。作为余华的好友,史铁生一直持续耕耘自己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尽管有一份奖金十万元的文学大奖摆在当时经济困窘、亟需医疗费的史铁生面前,他依然坚决选择了《收获》。

  苏童依然记得,多年前李小林曾在巴金先生的病榻前给他就稿件问题打电话,当时巴老在病床上校稿,并给苏童纠正了一些用词。一代代编辑在审美和艺术上的坚持和坚守,也形成了作家心中文学刊物的高度。如今当被问及杂志的审美及艺术标准时,程永新表示,依然希望看到有才华、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中国那么多文学杂志,审美和用稿标准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在变化,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贯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同时,文学高峰是一波波人共同造就的,现实主义很强大,比如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就与我们理解的传统现实主义不同。每个作家表现生活都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创作能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不管什么风来了,我们从始至终坚持我们的审美标准。”他强调:“包容开放,风格多样,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东西,这是老巴金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

  这一点,余华在自己学生的投稿经历中也得到了验证:“当他们发现一个作者很不错,就会想去找和看他们其他的作品,这是《收获》的传统,从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刊至今从始至终保持着。现在的年轻作家在《收获》发稿子,和我们当年的过程很像,也面对了当年我们经历的那些考验。”

  对于自己的创作,苏童则坦言,文学之路上永远别想象一篇小说有自己预想的那么好,也许最多只有75%。他鼓励年轻作者摆正心态:“文学总是充满意外的,自己的创作是这样,作品的流传同样有意外。”

  余华在《收获》的首次亮相,是1987年第五期的青年作家专号,经由这期专号,孙甘露带着《信使之函》,马原带着《上下都很平坦》一同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如今,《收获》的每年第四期依然是青年作家专号,对如今逐渐年轻化的编辑团队,程永新的寄望依然是小伙伴们能比较精准地抓住比较好的作品。“今天的年代跟余华、苏童他们的年代不一样,很丰富很广泛,我们的编辑需要精准地捕捉有才华,也特别渴望得到辅佐的年轻人,也一定要通过大量阅读、大量跟踪来慢慢的提升——但审美标准不能降低。”如董宇辉所言,“用拳拳之心去大海捞针”。

  余华、苏童如今都在学校任教,他们也在直播中真情流露地谈论起青年作家对文学的热情,以及他们的创作优劣。“学生用他们越写越好来回报老师,这是我们乐于所见的。”余华表示。“不是看完成度有多高,而是是否独特、是否有自己idea。当他们很好的想象力、很好的写作感觉反映出来,一步步进步时候,如果有,我们不会放过的,就跟当年《收获》不会把我们放过一样。”

  在自己人生落到最低谷时,董宇辉遇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并被其中广阔的精神世界拽出了低潮期。他对文学的感慨发自内心:“文学始终激励着人心,始终牵引着我们。”他同时发问,互联网时代,文学的未来会扑朔迷离吗?对此,程永新表示,“人们都在问一个抵达之谜,其实文学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也换了一种推广方式,我们只要将好的文学送到读者手中。”

  据程永新透露,2024年,《收获》将推出董立勃的《尚青》、范迁的《十面埋伏》、唐颖的《淑女之殇》、周宏翔的《当燃》、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贺淑芳的《蜕》,以及须兰、石一枫、索南才让等作家的长篇新作。深具特色的青年文学专号及“镜中万象”“明亮的星”“东船西舫”等联通不同文艺门类的专栏也将持续有亮眼之作推出。

  1957年由巴金、靳以两位先生创办的《收获》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卓然。老舍的《茶馆》、柯灵的《不夜城》、柳青的《创业史》、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绿化树》、路遥的《人生》、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莫言的《蛙》、苏童的《黄雀记》、金宇澄的《繁花》、李洱的《应物兄》、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这些几乎慢慢的变成了“时代标签”,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均诞生于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可见这份刊物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收获》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持续活跃于新媒体阵地,推出收获文学排行榜、发行数字收藏品、推出《收获》APP、发起“无界文学奖”,举行线上线下联动的里程文学院开放课堂等等,所举办的“无界文学夜”活动吸引全网230万人次在线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线人次超百万……

  对《收获》而言,此次与读者广泛沟通的直播间体验则又是一种新的形式,程永新对此表示,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能够把文学好作品、好作家能够真正送到读者手中。“这个方式被证明有效,那我们就有必要去尝试。因为中国的老中青三代的文学读者规模其实是惊人的,等待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走近。”

  在给当日直播间下单读者的信中,程永新写道:“把心交给读者,是《收获》的创办者巴金先生说的一句流传甚广的名句,这既是对写作者的箴言,也是对办刊人的要求。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文学,也许不能解除真实的生活的困厄和具体问题,但它能让人去触摸更广阔的世界,它能让人的精神和情感更丰厚更充实更深沉。”

  本次直播由《收获》杂志社、“与辉同行”直播间共同推出,抖音“大有学问”以及“抖音全民好书计划”特别支持。对于本次直播的筹备工作,《收获》编辑部副主任吴越表示,早在去年,编辑部就与董宇辉团队有所接触,并于今年春节前后和抖音平台、“与辉同行”迅速达成了一致。“我们做了时代要求我们应做之事,没有急于求成,”吴越表示,“相信只要走出这一步,未来的道路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