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非遗大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秦淮非遗

发布日期:2024-03-16    作者:企业资讯

  原标题:【秦淮非遗大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秦淮非遗

  我国金银器制作流程与工艺自商周时期产生以来,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东汉时期,锤鍱、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细工艺已大体完备。经唐至清代100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明代以后景泰蓝工艺的运用,使之更加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金银器制作流程与工艺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京宝庆银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从事传统金银饰品(摆件)工艺已近200 年历史。光绪十二年(1886)从宁波迁址南京驴子市(今建康路),艺匠来自江、浙、沪一带,大多身怀绝技。清末经典摆件《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和《唐僧取经》等作品,形神兼备,捶、抬、敲、扳、镂、焊、锉、錾、雕、镶、压等工艺环节尽在其中,充分体现了宝庆银楼金银摆件工艺的成就和特征。

  民国时期,“宝庆”工艺居南京众银楼之首。1929 年佳作“银鼎”摘取“西湖博览会”特等奖桂冠。

  1949 年以后,宝庆银楼迁址太平南路107号。一批当年宝庆艺匠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在人脉、艺脉、技脉和文脉上得到传承。

  1984 年,宝庆银楼第一个在国内同行中恢复老字号店牌,金银摆件工艺有了新发展。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祥设计的经典作品《金龙腾飞》、《万象更新》和《三马拉车》等作品,运用失腊法、金银错和景泰蓝工艺,造型上富于时代气息,工艺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获得省优、部优和国家银质奖。2006 年宝庆银楼被商务部授予首批“中华老字号”。2007 年宝庆银楼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宝庆银楼手工金银摆件继承了南派捶、抬、敲、扳、焊、锉、錾、雕、镶、压等技艺,技法纯正,技艺高超。风格上糅合了北派技艺特色,将掐丝、累丝、填丝、盘丝等工艺,运用于摆件制作中,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

  宝庆银楼手工金银摆件,所用主料为纯金、纯银,k金K银,金焊料、银焊料,辅料为汽油、锡合金、松香、化合粉、胶、硼沙、明矾、皂角水等。雕刻工具用泥料、红土、石膏、木锤、铲刀、錾刀、刮刀等;制模工具用坩锅、吹灯、长柄钳子、镊子、黄纸板、铁丝等;拼装工具用剪刀、锉刀、方锉、锉板等;焊接工具用油灯、焊枪、风箱、皮老虎、油壶、沙盘、镊子等;雕錾工具用各种绘图笔、夹具、锤子、各种錾子等;表面处理工具用砂纸、铜丝刷、布轮、刮刀、砑子等;印记工具用“二龙戏珠”商标印记、“宝庆”中文印记、成色印记、2 号印记等。

  翻模。将泥料雕塑翻制成两块凸凹形状的锡合金模一副(也称上下模)。用厚0.6 ㎜~ 0.7 ㎜铜片(黄、紫铜均可),在凸凹锡合金模上敲扳,压制出铜壳皮(即铜种模)。

  拼装。用剪刀将金(或银)片按摆件外观尺寸(应大于)下料、回火,放在凸凹形锡合金模中间,捶压锻打成形;剪去毛边,锉平锉齐两面接缝口后拼装。拼装应严丝合缝,用铁丝固定扎牢。

  焊接。用银(或金)焊料点焊接缝处,焊接成整体。纯金摆件焊料分为87% 金焊和95% 金焊两种;银摆件焊料分为80% 银焊和60% 银焊两种。

  灌胶。将制作摆件的专用胶(黑色)加热,灌入摆件体内,灌满灌实,便于錾刻。

  绘錾。待胶冷却凝固后,用锤子敲击、抬压整形,用锉子锉平、油光。再描绘图案,錾刻饰纹。錾刻有走錾、平錾、圆錾、凸錾、戗錾、沙粒錾等十多种手法。

  表面处理。先进行酸洗和刷洗,用喷灯加热,使胶脱落再放入稀释酸水缸内浸泡,除去摆件表面污垢。将酸洗后的摆件,用铜丝刷在流水和皂角水中,刷洗摆件表面斑渍。接着进行抛光和滚光, 在布轮上抹上抛光蜡(膏),通过运转磨擦,抛掉摆件表面痕迹,使其光洁。再将摆件放进盛有小玻璃球和酸(或碱)性溶液的滚筒里,在滚筒旋转作用下,玻璃球对摆件产生磨擦,使其表面(尤其凸凹处)光洁。然后是砑光又称“压光”。用砑子(钢制品或玛瑙制品)沾上皂角水,边沾边压,对摆件表面精磨细压,使其光亮如镜。

  镶嵌 。按设计的基本要求镶嵌宝石。常用宝石有红蓝宝、翡翠、玛瑙、琥珀、珍珠、珊瑚、象牙、钻石、锆石等。不同工艺采用不一样镶嵌手法。有槽镶、包镶、群镶、爪镶、马蹄镶等。

  装配 。将成品摆件安装在特制红木底座上,用绸缎(或绵纸)包裹,装入特制锦盒里。

  宝庆银楼手工金银摆件制品题材广泛,有鼎盾瓶炉、人物神像、飞禽走兽、车船箱盒、实用器皿、花鸟鱼虫等;有寿星、财神、关公、仕女等;还有狮、豹、虎、马、象等。

  《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此为清末时期宝庆的经典银摆件,均为寸儿般大小,制作精致,令人称奇,至今仍珍藏于民间,摆件上的“宝庆”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其中《十八罗汉》,取之佛教经典题材。每尊罗汉均采用雕塑、翻模(二合一上下制模)、压片、捶打、拼装、焊接、绘雕、錾刻等工艺,精雕细琢。18 尊罗汉的形体造型各不相同,面部刻划无一雷同。其高超的绘雕、錾刻技艺和细部处理技巧,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唐僧取经》也是如此。这些摆件,体现了我国晚清金银制品的顶配水平,是我国金银制品中的奇珍佳品。

  “胜利”方戒。1945 年9 月,宝庆银楼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精心设计一枚金质方戒。该戒为刻模锻打制品,刻工精细,构图精巧,主体鲜明,立意深刻。戒面中部是英文词“胜利”的缩写“V”字,“V”字叉口处是“1945”,“V”字两边是反法西斯同盟国苏、中、英、美四国国旗图案。宝庆银楼以戒指为载体,表达宝庆人与国人同庆的爱国之情。

  《万象更新》。作品由一头主象、四头小象及四周群象组成,用银5000 克,坐落于90cm×50cm×70cm 尺寸的红木底座上,底座四边刻有浮雕象的图案。该作品塑造的大小象体,形态各异、体态敦实、神态生动。制作上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大件(象体)有铸、压、接、拼、焊等工艺;小件(配件)有掐丝、填丝、盘丝、景泰蓝、雕刻等工艺,精美秀巧,色彩斑斓。镶嵌的各种名贵珠宝,搭配合理,光彩明艳,极具民族传统特色。整个作品布局宽阔方正,均匀对称,静中寓动,顾盼有情。有一象呼起、万象齐鸣、声震山谷、气贯长虹的气势。此件作品以精湛的技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金龙腾飞》。作品借鉴以龙为题材的纹样、石刻、壁画、雕塑等表现手法,巧构佳筑,独具匠心,体现了新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构思。作品通体为手工打制,精打细磨,捶、抬、敲、刻、雕、镶等各种工艺尽在其中,将龙之驼头、鹿角、牛耳、蛇颈、蜃腹、鲤鳞、鹰爪、虎掌、须髯等部位刻划得栩栩如生。通观作品,大处神满气足,小处雕琢细腻;形随势变,势动形舞;气脉畅达,气韵生动,气宇冲天,艺术地表现了金龙腾飞、直冲云霄的动魄之势和民族之魂,给观者以催人奋进、亢奋激扬的强烈感染。该作品荣获1992 年出口银饰品新优产品最佳工艺技术设计奖和最佳产品设计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设备的运用、国外珠宝品牌的涌入,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南京宝庆银楼手工传统金银摆件工艺与其它手工艺一样,存在着传统与时尚、继承与创新、民族与外来文化撞击的问题。传统制作的金银摆件,因工序繁多、技艺复杂、耗时耗工、生产周期长,不能适应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而呈萎缩状态,加之人才流失,现在年轻人不愿从事此项工作,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边缘,抢救保护乃是当务之急。

  南京宝庆银楼金银细制作技艺被批准为江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后,完善了信息资源和“南京宝庆银楼及传统工艺史料库”,加大了资产金额的投入,加强了设计队伍,培养了艺人队伍,从而使宝庆金银传统饰品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谱系:第一代传承人不详;第二代传承人有童正高、陈松祥;第三代传承人有王鸣鹿、王水连、张棠、江政卿等人;第四代传承人有李镇浩、应康性、王均棠、孙廷权、孙廷衡、刘兆祺、郑薇乔、刘则黎、阮纯浩、段守仁等人;第五代传承人有裘永兴、张学信、邵瑞康、王国元等人;第六代传承人有王殿祥、王培生、周伯和、王正方等人;第七代传承人有沈光喜、杨子江、张建宁、朱建华等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省级李建军,市级申世海、杨子江、刘浩,区级顾宸斌、方韦、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