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裹尸布被孙殿英随手丢掉男子9万捡漏后拍出13亿天价

发布日期:2024-07-27    作者:乐鱼综合体育

  2008年1月6日,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压轴的绛丝陀罗尼经在拍卖开始后就引起了全场的狂热抢购,起拍价为6000万元。

  经过激烈的十一轮竞拍,最终被一位年轻的富婆以6550万元的价格拍得。加上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惊人的7205万元,创下了全球绛丝艺术品的第二高拍卖价格。

  有些人可能会问,花这么高的价格买回这样的文物有什么用?这件文物真的有这么高的价值吗?实际上,两年后,这件绛丝陀罗尼经再次被拍卖,价格竟然飙升到了13000万元。

  原来“绛丝陀罗尼经被”如此不凡,价格连连攀升背后隐藏着一段渊源。传说在古代,一块绛丝的价值可与一寸黄金相媲美。

  然而,宣德年间,虽然允许制造龙袍等礼服,但并非每个皇帝都有权利享用绛丝制品的龙袍。

  这床陀罗尼经被,其底料为上好的白绫或顶级锦缎,再经过金丝、银丝等丝线层层编织,最后点缀如意、珠宝、珊瑚等饰品,端庄大气,附有梵文密咒,被认为可得到佛法加持,为死者超脱苦难,使其进入极乐世界。

  因此,在逝者下葬时,这床经被会被盖在其身上,显得庄严肃穆。关于其使用时间,有的人觉得起源于元朝,但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元代是否有皇家使用经被仍存疑。

  直到明朝时期,也没有关于陀罗尼经被的使用记载,直到定陵考古中仍未发现经被。这就是“绛丝陀罗尼经被”的独特之处,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足迹。

  清朝时期,帝王们在康熙帝之前普遍采用满族火化风俗,但随着康熙帝学习汉人制度,改为土葬,这一改变也让陀罗尼经被得以使用。

  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用品,寓意着摆脱烦恼并能驱邪避恶、延年益寿。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皇帝、皇后、贵妃、皇太子等在死后都能够正常的使用梵文陀罗尼衾,而王公大臣在死于京师时也能够得到赐予的陀罗尼经被。

  陀罗尼经被的制造工艺很复杂,需要先进行画稿,然后由熟练的编织师傅按照原稿的图色搭配进行绘制。由于工艺复杂,即便是手脚麻利的熟练工人,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米。

  如果图案变色复杂或纹理复杂,那么制作的步骤会变得更复杂。如今,陀罗尼经被不仅在佛教徒中普遍的使用,也成为了民间贵族追求高尚生活质量的象征。

  明朝时期,陀罗尼经被便已广受欢迎,由金刚上师慈悲为怀,用梵文、藏文书藏于布帛之中,融入诸佛密咒,使经被效力得到加持。

  康熙皇帝的织金绛丝陀罗尼经被更是其中的佳作,它被加持了七十二种咒语,保存得完好无损,代表着中国丝织工艺的巅峰之作。

  尽管专家们曾尝试模仿,但并未成功。然而,它曾流失海外,直至中国买家以天价购回。作为皇家丧葬品,只有王公以上的皇族才能用,部分重臣去世后也会得到皇帝的奖赏。

  但是,由于墓主人地位的不同,陀罗尼经被的等级也各不相同,被分为六个等级。慈禧太后的织金陀罗尼经被是等级最高的,长280cm、宽274cm,四重边中心为佛塔,上面有两万五千多字,外观色彩为黄褐色,点缀着八百二十颗珍珠。

  经被材质为珍稀的羊绒缂丝,花纹布局精巧严密,制作工艺复杂。中心位置是经文组合而成的一座喇叭塔,塔高一百四十厘米,塔顶有楷书汉字横额,写着“慈航渡福”四个大字。

  这个九尺宽的经被编织难度极高,需要五个熟练工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其人工代价无可估量,制造难度之高,即便是今天也无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手工绛丝,因此它被认为是国宝中的佼佼者。

  在古玩市场上,一个普通人却意外获得了价值7205万元的“绛丝陀罗尼经被”,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个人的强烈好奇。

  这个人名叫秦先生,是个在北京漂泊多年,事业并无太大起色的北漂族。工作之余,他是个热爱收藏的人,羡慕地看着别人在古玩市场捡漏的新闻,他也很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运。

  秦先生是一位对古玩有着深深热爱的人。尽管他白天需要工作,晚上也要努力学习古玩知识,但他始终没放弃自己的爱好。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就会去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如潘家园和鼓楼,希望能找到一些物超所值的宝贝。

  然而,秦先生的生活并不宽裕,他需要养家糊口,因此一直对购买古玩持谨慎态度,生怕自己看走眼而造成损失。

  虽然他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但他从未放弃对文物的研究,即使经常受到老婆的抱怨和争吵,他也坚持自己的爱好。 只要听说北京有拍卖会,秦先生就会像约定好一样准时参加,有时甚至会请假去参加。

  他的热情和参与感让人十分敬佩。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满了丰富和满足。

  2005年,秦先生从朋友那里听说北京即将举办一场大型拍卖会,其中会有一些珍贵的古董出现。他一听文物就兴奋不已,立即决定前去参加,并特地请了一天假。

  虽然领导对此不太高兴,但由于他平日工作勤奋,领导并没有为难他。然而,他的妻子却对此感到不满,认为他整天沉迷于文物研究,没有上进心,又赚不到钱,北京的生活上的压力又大。

  尽管妻子进行了思想教育,告诉他应该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努力晋升才是更好的选择,但秦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坚信如果自己能在拍卖会上捡漏,那么全家就会发财,从此不必再辛苦工作。于是,他给妻子画了一个大饼,最终说服了她一起参加拍卖会。

  在拍卖会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精美的古文物,竞拍也很激烈。虽然秦先生只有少数的能力购买,但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和字画,他感觉到很兴奋,即使只是过过眼瘾,也让他感觉到很满足。

  拍卖会一切进展顺利,大部分拍品都被买主抢购一空。而因为这一些文物的价格过高,秦先生这样的工薪族只能在一旁观看。

  拍卖结束后,秦先生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但在此之前的最后时刻,他总是会看看那些未被拍卖的文物,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他认为这个时刻是捡漏的最佳时机,因为剩下的文物价格相比来说较低,但也许有人会因为疏忽而出价过低。虽然他已经尝试多年,但始终没成功,但秦先生性格乐观,他把这看作是一种仪式感,反正看一圈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就这样,他果然发现了一件看似“破旧”的黄缎袈裟,它放在一旁,看起来像一个完整的缎子,但与电视上的一小块布缝制的袈裟有所不同。

  秦先生是个心细如发的人,一天他凑近一件黄缎子时,发现了一丝不对劲。经过仔仔细细地观察,他发现黄缎子下隐藏着精美的纹理。

  然而他不确定是不是看花了眼,于是他取出了几乎不用的放大镜。果不其然,放大镜下的黄缎子内藏着乾坤,似乎还隐藏着其他东西。

  好奇心驱使下,秦先生向工作人员咨询,得知这件黄缎子是清代佛教密宗用品,时间大约在清代中后期。然而,这么一件珍品为何一直没能卖出去呢?

  工作人员解释道,清代密宗袈裟大多用作覆盖死人,而这件黄缎子经专家鉴定,确是一块“裹尸布”,因此没人愿意购买,都认为将其买回去会带来晦气,不利于吉运,因此对其失去了兴趣。

  因此,尽管它的起拍价已经降至9万元,但依然未能成交,只能一直摆在这里。 秦先生听了这番解释,心中若有所思。

  他直觉告诉自己,这样的一个东西不一般。于是,他不死心地去了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个手电筒,对着黄缎子照射。这次,他再次确认黄缎子内确实有东西,而且有精美的花纹,更不可思议的是文字。

  秦先生得知这一条消息后,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决定回家与妻子商量。他坚信自己的直觉没错,如果文物是线万元,这样就能改善生活了。

  然而,他的妻子对他的想法感到不满,认为他过于痴迷于文物,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没有男人应有的担当。

  秦先生只能默默承受,他知道这只是妻子在发泄情绪,她冷静下来后会理解的。果不其然,妻子冷静下来后,他又将自己的发现和计划告诉了她,并表示如果看走了眼,就放弃对藏品的研究。

  妻子让他写下承诺,不能反悔,秦先生便认真地写下了誓言。最终,妻子同意他购买文物。

  面对资金缺口,秦先生拼尽全力筹集,厚着脸皮四处求助,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凑齐了所需款项。他深知这笔钱来之不易,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本来就不宽裕的他来说,如果这次投资失败,将对妻子产生深深的影响。

  带着坚定的决心和九万元的资金,秦先生果断购买了这件无人问津的黄缎子袈裟。然而,他在路过鉴别判定中心时,恰巧遇到了一位资深专家。

  专家看着这件“裹尸布”,提出了不太吉利的建议,建议秦先生尽快将其卖掉。尽管如此,秦先生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决心将这件袈裟收藏起来。

  秦先生对袈裟心生疑惑,他认为这个专家前后矛盾,一会儿说不吉利,一会儿又要高价卖给他。尽管专家的价格让他心动,但他依旧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决定再找找买家。

  回家后,他发现袈裟里藏有精美的文物,他想将黄缎子拆掉,但又担心自己判断失误。最终,他决定将文物交由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确定,再决定怎么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