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与萧红的《呼兰河传》两者有哪些不同?

发布日期:2024-07-13    作者:乐鱼综合体育平台

  2014年,电影《黄金时代》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肖红身上。但在最近的研究中,与她的其他作品相比,《呼兰河传》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但事实上,这部作品充满了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代表了萧红的成长过程和精神世界。

  2011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这位被誉为20世纪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再次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她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也相继出现。

  其中,香港女导演许鞍华于2014年将萧红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呈现《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朋友的口述,向人们讲述肖红的一生。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31年,但这31年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影片将萧红还原成一个普通女人,重点讲述她与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以及她与萧军、鲁迅的亲密关系。

  虽然这些情节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影片更倾向于呈现琐碎的生活场景,而忽略了萧红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文学的成长。

  影片虽然提到了当时文坛上许多怀抱革命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热血文艺青年,但并没有深入展现他们对萧红的影响。这或许是《黄金时代》对于呈现萧红和民国文艺青年形象的遗憾。

  萧红是一位多产作家。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们大家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她,包括她所处的时代、她的个人生活、她的精神世界、她的文学成长。

  但在目前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她的情感经历而忽视了她的思想和文学成就。研究也更多地倾向于她的早期作品而忽略了她的后期作品,如《生死场》,以及倾向于小说而忽略了她的散文。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避难时创作的。这也是她晚年的杰作。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条件下,她以充满爱意的写作风格,探寻内心深处的家乡和童年记忆。

  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一次精神回家之旅。它极具艺术魅力,其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都独具特色。

  萧红一直主张自由的写作风格,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虽然乍一看,全书似乎毫无线索,人物和故事显得散乱无章,不像典型的小说或自传,但事实上,它的叙事结构很严格,而且暗藏玄机。线索。

  《呼兰河传》共分七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全面展示了呼兰河城的全貌。

  这不仅包括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等主要街道,还包括小镇上的各种风俗活动,如庙会、放河灯、唱秧歌、跳舞祭神、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和第四章组成,从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到“我”的童年生活,讲述“后花园”中“爷爷”和“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七章,讲述发生在呼兰河小镇上的故事,包括二叔、王姐、风歪嘴子、小圆圆的妻子等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穿插着对民俗风情的描写,相互辉映,使整部小说显得浑然天成。对于写作,萧红曾坚定地说:“艺术没有高峰,有前途的作家应该走自己的创作路……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作家,有各种各样的小说。 ” 《呼兰河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核心,那就是“呼兰河”。这个中心形象贯穿整部小说。

  杨毅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由于结构各部分的非同质性、非同位性,所以各部分之间有着正与负、前进与后退、主次、重要性、割礼等联系。 ,赞扬和责备。性或对比关系,它们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比加减乘除复杂许多倍的张力。

  结构整体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各部分的总和,而必须在总和的基础上加上更深层次、更本质的意义。 ”

  《呼兰河传》的叙事结构不单单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意义,即作品所固有的感受。这部小说是萧红对家乡深厚感情的情感表达。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她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回到了闻名的呼兰河,因为这是她在困境中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虽然她固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迫使她重新评价这个封建故乡,但她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讲述了呼兰河的故事,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刻的哲学。关于人生的喜怒哀乐。思考,从而形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

  故事中提到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沟,见证了许多故事。它反映了呼兰河人民的生存状况,是自欺欺人,是麻痹大意。比如袁小团的儿媳妇,一个原本善良乐观的普通农村妇女,最终却因封建恶俗的迫害而死去。风歪嘴子和王小姐虽然生活在人们的嘲笑和奚落之中,也默默抗议,但最终却落得悲惨的命运和无尽的痛苦。在谈到家乡的人员时,肖红也表达了她对生活苦难的无奈。

  《呼兰河传》的小说结构看似散乱,其实很有条理,叙事视角的选择也很有意义。这些不同的视角在与文本紧密对应的情感波涛下不断变换。

  这部小说是萧红对家乡的精神回归。经历了世事的酸甜苦辣,她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童年的日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语气,以回忆录式的叙事风格展开。它包含两种叙事视角:儿童叙事视角和成人叙事视角。

  儿童叙事视角通过“我的童年”的眼睛讲述故事,展现生活原生态,充满童趣和美好。成人叙事视角用“成人的我”来理性地看待和思考发生在小镇上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讲述了呼兰河小镇的人和事。这种叙述方式能让读者进一步探索这座城市和作者的内心感受,但也有其局限性,即只呈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思考的内容。

  为了充分表达小说的主题,需要全知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让叙述者能够置身于故事之外,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看待一切。

  小说第一章和第二章采用了全知的叙事视角。叙述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理性地叙述呼兰河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第三章开始,小说切换到儿童叙事视角,通过“我的童年”的眼睛来看待故事中的人和事。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正真看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小女孩,有一个慈祥的爷爷,一个充满乐趣的后院,一个新奇神秘的储藏室。

  她用天真的眼睛看世界,同时也发现了成年人的无奈和悲伤。然后,在小说的最后三章中,儿童的叙事视角和成人的叙事视角交替出现。

  通过前几章的铺垫,小说呈现出两种基调,即儿童叙事中的天真单纯,和成人叙事中的无奈悲伤。对于作者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熟悉而温暖的,她对这一个国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小说不断改变叙事视角,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感情。

  小说第五章讲述了团圆儿媳妇的故事,叙事视角在“孩子的我”和“成人的我”之间交替。通过《我的童年》的叙述,我们正真看到小媛媛的儿媳妇看起来并不像一个14岁的女孩,而更像一个12岁的孩子。她的特点被大人们认为是违背当地风俗的,因为她吃得多,行为开朗,不符合封建传统的陋习。但对于“孩子我”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在她家里,吃多了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得到爷爷的表扬。

  小团圆儿媳妇的活泼开朗,被大人认为是不害羞,但“童年的我”却不同意这个观点。尽管她的祖父对她有不同的看法,但她终究是被封建陋习。

  小说通过这一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寓意深刻。这一个故事也体现了萧红对女性社会的同情和怜悯,将小说提升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高度。

  《呼兰河传》的叙事语言是诗意抒情与冷静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为小说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感悟。

  小说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东北特有的寒冷,为整一个故事定下了冷酷的基调。

  研究人员将《呼兰河传》描述为“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斑斓的民间绘画和一系列悲伤的歌谣”,这一切都源于独特的叙事语言。

  比如,小说在描写严寒时,多次提到“大地被严寒冻裂了”、“人的手被霜冻裂了”、“水箱被霜冻裂了”等。这种重复的叙事节奏缓慢,赋予抒情散文的小说特征,同时又保持着冷静的现实主义。

  作为一位女作家,萧红的女性思想和女性话语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和诗意美,具有散文诗的审美品质。当她描述家乡和童年记忆时,语言细腻而感性,而当她批判封建道德和愚昧落后时,语言则更加理性和冷静。

  小说中复调叙事的运用凸显了其语言特色。肖红在描述寒冷时,多次使用类似的词语,如“冻裂”,强化了叙事的情感深度。

  同时,小说中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包括儿童叙事视角和成人叙事视角。这些不同的视角影响着语言风格。孩子叙述时,语言更加细腻、感性,而成人叙述时,语言更加理性、冷静。

  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会感受到萧红对祖父的深刻记忆和感情。祖父是她童年幸福的守护者,但祖父的去世迫使她离开了家乡。

  小说反复强调她的花园荒芜,而这首重复的歌曲强化了小说中的孤独和沉默的感觉。

  对于肖红来说,呼兰河小镇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路径。但随着爷爷的去世和后花园的毁坏,这个精神家园已经幻灭、倒塌。小说中不断的孤独、苍凉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了对这个家的无助和失落。

  电影《黄金时代》讲述了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影片以一些美丽的画面回到了她的童年之旅,展示了她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时光。

  [我]李向辉.对批评的批评:肖红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2000(4):26-29。

  [2]聂青弩。肖红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9。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