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发布日期:2024-06-07    作者:乐鱼综合体育平台

  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的电视剧《人世间》,是江苏导演、江苏出品的一次巨大成功,也是严肃文学牵手荧屏的受众破圈。

  近日,省文投集团和省作协联合主办“文学的可能性——由电视剧《人世间》谈起”研讨会,《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来自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投集团的专家领导,和江苏的作家学者编剧们纷纷出席。针对江苏文学佳作多、影视转化难的问题,与会者悉心探讨《人世间》的爆款经验,分析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可能性、多样性,试图为“文学苏军”的跨界传播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思路。

  《人世间》以东北某省会城市中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大时代中的个人选择、普通人的人格光辉、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均在剧中得到了精彩展现。

  “梁晓声原著至少为电视剧的成功提供了三个基座:强大的思想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的纵深感。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这些文学的品质并未流失。”曾和李路合作过《人民的名义》的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说。

  在“夏衍杯”电影剧本奖获得者、江苏法治影视中心负责人宋世明看来,电视剧《人世间》改编的成功与否在于有没有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提升作品传播的广度——好的影视作品之于文学母本,一定是增殖而非消解。

  从改编过程来看,把115万字的“茅奖”名著,整理成几十集体量、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产品,李路表示其密钥在于找到不同圈层审美喜好的“最大公约数”。

  “《人世间》对历史的反思、对社会的理性分析,使它收获了知识分子的认可;剧中的烟火气息、人世悲欢、家庭温情,又打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说。这两条看似不同的轨迹,交集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丁帆打了个精妙的比喻:《人世间》在时代的缝隙里,发挥了“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功能。

  透过《人世间》,人们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何变得具体和有效。只有关注人民的情感、命运、渴望,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作品才能与世道人心碰撞交融。

  “作为文化企业,我们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宁说,“追《人世间》的时候我突然悟出,两者统一的关键其实就在‘人民性’上。”

  从《人间正道》《兵临绝境》到《人民的名义》《突围》,周梅森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完成了影视改编,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反响。他和记者说,有的作家作品天然自带“改编性”:“拿我来说,我是个很规矩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写实,有故事、有人物,又戳中了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点,和影视天然地对路。苏童的作品也适合改编,它有很好的场景和画面感,改编时会比较顺畅。”

  但不是所有好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被可视化。谈到李路多年前买下版权的肖克凡小说《机器》,周梅森认为其改编计划的流产在意料之中:原著结构的支离破碎,决定了改编的过程相当于“推倒了重来”。

  “首先,要有故事;其次,要有好故事。”宋世明对记者说。文学界曾一度陷入误区,认为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才是新潮,导致很多先锋小说变成了语言的游戏,而及时转型的苏童凭借有故事、有画面的小说作品,因成功的影视改编而家喻户晓。在宋世明看来,影视意义上的“好故事”往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价值观和迷人的梦幻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善、美。

  “也有一些更细化的影响因素。”省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乔家的儿女》编剧杨筱艳(笔名未夕)和记者说,“从我的经验来看,有鲜明的受众指向性、能满足特定人群的审美偏好,在某个社会议题上开掘纵深,塑造有争议的人物形象,这些点都可能会引爆一部剧。甚至一个细节也能让整部剧出圈。比如围绕《乔家的儿女》里南京人过年吃饺子的细节,就在网上引发了一番热烈讨论。”

  “纸上乾坤”走向“一出好戏”的路径问题,同样受到大家关心。宋世明笑着说,作家写小说,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一台电脑就行,拍戏则是一套工业化流程,编剧、导演、演员,甚至服化道都能把剧给毁了。

  反观《人世间》,每一个工种、每一颗螺丝、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都做到了极致。抱着“文本细读”的态度追剧,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用“于无声处泪流满面,看似平淡实奇崛”来评价该剧在细节处理上的艺术匠心:一句短得不能再短的台词里蕴藏的情感张力,镜头转场之前对人物眼角泪水的特写,周父让儿媳先放下水桶、再查看她手心老茧的情节——就为了呈现这处细节,剧组不远万里从北京调来特效妆的化妆师。

  在周梅森看来,种种的艺术决断、方方面面的精致到位,凸显了总制片人的“灵魂”地位。正是李路强烈的精品意识、强大的把控能力,和在与另外的股东的话语权争夺中,牢牢把创作的权力攥在手中的做法,才使作品最终守住了艺术的防线。

  江苏一直有着深厚的戏剧影视转化传统。除了“改编大户”周梅森,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青衣》《推拿》,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赵本夫的《天下无贼》,叶兆言的《马文的战争》,鲁敏的《六人晚餐》,叶弥的《天鹅绒》等均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介绍,近来省作协持续推动江苏优秀文学作品的戏剧影视转化改编工作,去年召开了江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推介咨询会,研究起草了江苏戏剧影视文学研究中心筹建方案草案,此次借电视剧《人世间》探讨“文学的可能性”,正是希望能够通过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为下一步推进工作拓宽思路。

  从杨筱艳的小说原著《乔家的儿女》被成功发掘和改编的经验来看,出色的创作策划团队对文学的“新生”起到重要的托举作用,好的文学一定要找到好的桥梁,才能嫁接成好的影视。“像正午阳光他们有专门的策划紧盯着市面上的各种作品,包括当代生活类的,细致挑选之后反馈到领导层,领导根据长期形成的强大预判力,猜测它会成为一部什么样的剧,能不能受到观众欢迎。”杨筱艳和记者说,“再看看《人世间》,看看它的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团队都是什么水准,就知道它的成功并非偶然。”

  江苏文学资源丰富,但艺术转化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在去年召开的江苏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推介咨询会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曾道出其中的难处:供给不匹配,影视方想要的东西并不是出版方推荐的东西;作家、编剧、制片人、导演之间沟通不畅,存在诸多壁垒;业内缺少熟悉创作、影视、推介和运作一整套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何况,即使双方成功“接头”,二度、三度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重重考验。

  眼下,《人世间》的成功说明,合适的严肃文学作品经过精心嫁接,可完全成为大众传播意义上的好作品。“江苏经济实力丰沛雄厚、文化渊源深厚,江苏作家普遍拥有很强的思考能力,这是我们的底气。”李路向记者表示,他希望和江苏再度牵手合作,同时建议江苏不妨做一些有江苏个性、江苏印记的作品,出台激励机制,吸引从孵化到成片的全链条人才来到江苏,假以时日,这片文学沃土必将成为影视高地。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度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