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唐卡绘画中常见的八器

发布日期:2024-07-04    作者:锻錾器物

  藏传释教的各种法器、供品繁复,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礼敬类,如袈裟、项珠、哈达等;称誉类,如钟、鼓、骨笛、六弦琴等;供养类,如供台、水盂、花笼、华盖等;持验类,如念珠、木鱼、金刚杵、磬、灌顶壶等;护摩类,如护身符、隐秘符印等;劝导类,如刻有或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等。但这些器物不只限于一种功用,有时是兼有几种功用。

  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后被释教吸收为法器,标志着佛法永不平息,寺庙墙上常写的“常转”万古流芳这一个意思。一般有八根辐条,标志着释迦终身布道的八件大事。在寺庙的曾经正中往往安装着铜制的鎏金,左右各有一伸颈伏卧的金鹿,这是标志释迦在鹿野苑初转,初次说法。

  梵语叫伐折罗,原是古印度的武器之一,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释教密宗用金刚杵代表巩固尖锐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因而它是代表佛智的,有不性、空性、真如、才智等意义。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等多种,一般以五股为多见。金刚杵图画在庙里比比皆是,在图画和曼陀罗上还常见两个金刚杵笔直穿插,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

  本来也是武器,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许多资料制成的,外形是一尖刀状刃头。有的手柄端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金刚橛又名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时在坛城的四角竖立,意为使道场内巩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前来为害。

  金刚铃的外形相似手铃,是修法时所用的法器,其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其意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同运用时,也有阴阳意义在内,一般以金刚杵表阳性,以金刚铃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藏传释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骷髅制造成各种法器。骷髅碗也称人头器,它是密宗修法者举办灌顶典礼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师傅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颁发密法。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全部污秽。 人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三十厘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部分包银或铜,吹起来声响尖锐尖锐,给人以恐惧之感。

  意为护身符,一般是银铜制的小盒,表面雕饰十分精巧,多镶嵌宝石、松石、珍珠,里边有泥或金属制成的小佛。信徒们多把它贴身带着以祈佛法佑护,蒙藏的贵族也把它戴在发髻中标志官位。

  佛像、佛塔和经筒等内部都有装藏,才算具有灵异,并可发生神力。装藏要有梵文或藏文的经咒,这些经咒印在长条纸带上,卷紧后用浆糊封口,最终用黄绢包裹。此外还需有五宝,即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即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药,菖莆、仙人掌、苦参、乌贼、藤梨干;五谷,稻、大麦、小麦、绿豆、白芝麻;五香,白檀、沉香、肉寇、冰片香、郁金香。将这些五谷杂粮、药材特产和金银珠宝碾成颗粒混合后包以黄绢装入佛藏,从而使佛像不散永存,不生虫蛀。 曼达:是一个装满了五谷杂粮、各色石子、贝壳、碎玛瑙、松石、珍珠等的铜盘,常置于寺庙的供桌上。曼达标志须弥山,因须弥山按佛经说是金、银、铜、铁四宝地点,所以它也是用各种金属珠宝空闲而成的。曼达多由四层组成,每层都是中空的环状,以银、铜等薄皮雕刻而成,十分精密,上面镶嵌珠宝,并编织成各色图画,每层顺次往上收敛,构成塔形,最上面是标志财宝的尖顶。

  法会时,法师一面念经一面往上面撒杂碎瑰宝,撒满底层后再放一层,顺次将最终一层放上,标志着祈愿吉利美好、赞赏须弥山的积德行善。

  法器是作法事时运用的器物。藏传释教的法器类繁复,具有稠密的神秘色彩。这些法器大体能分为礼敬、称誉、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袈裟、项珠、哈达等归于礼敬类;钟、鼓、骨笛、海螺、六弦琴、大号等归于称誉类;塔、坛城、八宝、七政、供台、华盖等归于供养类;念珠、木鱼、金刚杵、灌顶壶、嘎巴拉碗等归于持验类;护身佛、隐秘符印等归于护魔类;刻有或许写有六字真言的玛尼轮、转经筒和幢、石等归于劝导类。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意义,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处。

  藏传释教法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贝壳雕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独特,制造构思奇妙,数量巨大,是西藏释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