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中国行收官!在文学的祖国赴一场美好的约会

发布日期:2024-06-21    作者:乐鱼综合体育平台

  近日,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之行。此刻的她“已在老家,有猫可撸”,在微博上亲切地和读者朋友们相约再会。

  此次中国行,正是缘起今年3月的一条博文。彼时,黎紫书这样说:“计划着8月到中国大陆走一趟。这回的主题是‘书店’。除了网上随时能搜到的那些,有没有人愿意推荐一些低调而有个性的好书店?”网友们纷纷留言,热情地安利自己的城市和书店,希望与这位可爱的作家线下一见。

  作为黎紫书在中国大陆的“家人”,十月文艺的编辑和经营销售团队希望可以帮助她完成这个8月的愿望,于是我们认真阅读了读者朋友们的推荐,真诚邀请作家来到中国,并初步沟通行走路线。接到黎紫书确定来中国的消息后,8月2日,我们发布了文章《这个八月,在你的城市,遇见黎紫书!》,在认真阅读新一波读者的热情推荐后,和黎紫书一起完善了行程。联系书店,敲定时间,邀请顶尖作家、资深评论家、网红UP主作为对谈嘉宾,制作活动宣传物料,邀请媒体,确认图书采购情况……十月文艺紧锣密鼓地筹划,多线齐进。

  8月4日,黎紫书如期而至,首站就来到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见到远道而来的黎紫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爱军颇为高兴,他直言自己阅读《流俗地》后的感动,“紫书对汉语的把握、对命运的书写让我惊叹。我是你的读者,也是你作品的传播者”。黎紫书深表感谢,“一本书,遇到了优秀的团队,才得以让更多人看见。我常常感到幸运,因为这个小说去对了地方”。好作品是作家和出版社的双向奔赴,从酝酿计划到中国行活动圆满结束,十月文艺一路相伴而行,同行共进,努力做好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有读者说,黎紫书在8月开启的是“劳模模式”。诚然,过去的一个月里,她的足迹曾到达北京、西安、成都、广州、上海、杭州、南京多个城市,在这七座城市的九场文学活动里,黎紫书与许知远、弋舟、罗伟章、龙扬志、李乌鸦、毛尖、项静、桑格格、鲁敏、何平、徐则臣、乔叶等嘉宾畅谈想象与现实、写作与生活,分享她跋涉于文学路上的种种心得,九场活动,场场皆座无虚席,读者早早来到现场等待,签售留影的长队绕了数个弯。

  这次黎紫书中国行,对读者来说是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同样如此。在北京出版集团楼下初次见面时,黎紫书拿着喝了一半的咖啡,笑称“网友奔现现场”“你们好多人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通过这种更直接的接触,我们得以认识了一位更丰富有趣的黎紫书,也慢慢变得感受到黎紫书之所以成为黎紫书的原因。

  她曾是一个“特别孤僻的孩子”,从未接受官方严格的华文教育,在走上文学之路的始初,《孔乙己》《唐诗三百首》以及金庸、温瑞安的武侠小说,苏童的《妻妾成群》等作品都对她影响颇深,中学华文课老师的包容和引导也让她感念至今。

  然而,“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怡保年轻人,成为作家是一种自杀性行为吗?”许知远问出了许多人的困惑。实际上,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有史以来,受限于匮乏的现实条件,形同夹缝中求生。在躬身创作前,黎紫书做过小学教师、洗碗工人、鞋店销售、记者。因为纯粹的热爱,她决心辞去记者一职,专心做个作家。

  在离开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后,黎紫书印象中的怡保变得遥远起来,可能因为遥远反而变得清晰起来。龙扬志提到黎紫书是一位跨族裔、跨语言、跨国际的写作者,“她在粤语文化圈里生活、成长、工作、写作,在中国、英国、德国等地巡游,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空间和生活空间”。然而,一次次迁徙,黎紫书见证过无数地方的时岁变迁,但当在外漂泊十余年的她每每以不同的角度回望怡保时,她都会发现了自己更爱家乡、更爱同胞怡保人。何平称《流俗地》是一部献给故乡和亲人的长篇小说,鲁敏关注到黎紫书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的体恤和关切。

  豆瓣评分高达9.2的《流俗地》被许多读者评价为“近年来华语文学最佳长篇之一”,嘉宾们更是对这本书不吝称赞。弋舟说《流俗地》以通俗的民间生活写出了史诗的品格,桑格格惊慕其兼备文字密度、流畅度和日常性,毛尖则指出了黎紫书作品的弹性、句号美学和骄傲的美学及写作伦理,项静惊叹于《流俗地》极具吸引力的群像塑造能力。

  《流俗地》舍弃了时间线、顺时序、编年史,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或者一群让人过目不忘的伟大人物或是轰轰烈烈的事件”,却“调配”出了最合适这部小说的语言。在活动现场,黎紫书坦白说自己在运用华语写作时需要对语境进行想象,“每篇小说都应该有独属于它的语言。我想要写出那种打动读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纯粹的、细微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李乌鸦谈及的“AI写作是否会有朝一日代替作家”之疑,黎紫书并不担忧,她认为AI无法代替作家完成对日常生活的体悟、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无法帮助作家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正如罗伟章所言,“好小说是有心的,《流俗地》的每一行字都长在心上。那些无法被概括的生活,只有文学能够给大家提供给你”。

  七座城市,九场文学活动,经历这样一场文学的马拉松,黎紫书感慨累并快乐着,她深感自己的小说在中国“找对了读者”,也感恩出版社帮助她实现了来中国逛书店的愿望,帮助她见到了她的可爱的真诚的读者们。返至最后一站北京,我们还安排了黎紫书与中国70后唯二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和乔叶的交锋。虽然不在同一个场域写作,文化背景、写作题材各有差别,但三位“70后”作家均谈到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黎紫书“想做令狐冲,自自在在地去写自己最喜欢、自己认可的小说”。徐则臣指出作家要敞开自己,向人间、大地、生活敞开,向历史和文化敞开。乔叶认为只有当作家踩到大地上,才有机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感慨万千,徐则臣的花街、乔叶的宝水、黎紫书的怡保都是小说家的文学根据地,都在“此时此地”绽放“温柔的光”。

  《流俗地》娓娓述说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马来西亚社会华人的命运;《告别的年代》联结三个同名同姓的女人,“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野菩萨》十二篇故事缀为一幅奇幻瑰丽的南洋世相图,延展了华人一族在更广阔世界里的生存图景。由是观之,黎紫书对“故事”,似乎从始至终保持着小说家的敏锐度。在活动中,她与嘉宾、读者分享了许多生活中的奇遇与偶得。

  “我跟紫书算是熟人,但今天是第一次见面。十多年前,我们俩在博客上交流过与文学有关的事。我个人非常欣赏她的写作,当年《告别的年代》出版后,我也有感而发写了小文章,由此保持了那么多年的联系。在我的经验里,这是非常惊艳的作品,当时紫书还签了字,内容是:‘弋舟,在一种维度里我们生存如肉体,在一种维度里我们生存如灵魂’。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在关注着紫书的创作,她始终如一地用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处理人性和肉体之间辩证的关系。”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是复旦创意写作专业赴德国交流的一名学生,那时我几乎放弃写小说了,因为怎么写都觉得不好。恰逢豆瓣有《流俗地》活动,我就鼓起勇气把一篇小说私信给紫书老师并请求指点。紫书老师的温柔超乎想象,她直接同意了,和我开了线上改稿会,非常真诚地说了我那篇小说的很多优缺点。后来那部修改后的小说得了京师-牛津‘完美世界’青年文学之星的奖,今年我又因为这篇小说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为了余华老师的学生。紫书老师曾邮件回复我:‘你不妨向未来的自己借一点底气,你能硬着头皮联系我,说明你多少是勇敢而坚决的人,这个路你一定能走下去。’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它指引着我写小说的道路。”

  “三月时有一位读者向我推荐了苏州的慢书房,没想到去时下雨,店休。我在附近的咖啡馆坐着,这位读者好像知道我今天会来,发来信息:‘老师,今天苏州下雨了,是那种江南很常见的雨水,倘若不打伞又觉得会淋湿了衣服,倘若是打,又总觉得与江南的烟雨朦胧多了一层见外……此时我会想到您那句:因为雨下的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都是在雨中发生。脚下,姑苏这座城市也发生的事情好像太多太多,愿您不虚此行。’这位读者听说我在慢书房这边,他在雨中骑着自行车拿钥匙开门,我惊奇他为何有钥匙,他说他是书房老板的朋友,我们就这样坐在挂着‘今日店休’牌子的书房里喝茶聊天了几个小时。”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比如黎紫书在重庆小店吃猪脚时偶遇了“一见钟情”的黑猫,在夜幕将至的杭州听兼职网约车司机分享了生活里的故事,在北京的一头一尾,她讲了当年居留北京时一个伤心的故事和一个浪漫的故事,还讲了一个两欧元硬币的意味深长的故事……凡此种种,皆是奇缘。或如黎紫书所言,“写小说就是这样,所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我都在等待它带回尘封记忆和长久价值的那一刻。”

  在黎紫书回到故土马来西亚的前一天,她受聘为第三届“十月签约作家”,是我们更亲密的作家朋友。那么,黎紫书的下一个故事,会是什么呢?这趟中国行之所遇,是否会走进她的小说呢?期待作家黎紫书为华语文学带来更多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男子称小杨哥直播间卖假茅台,24瓶中14瓶鉴定为假!三只羊回应:第三方鉴定机构不具权威性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教育资讯播报 猿辅导素养课馆长公益直播课真正开始启动;河南濮阳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19条

  萌娃到了晚上找妈妈,娃爸抱着委屈的样子太好笑了,这就是和一个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感觉